 |
宋,呂蒙正,破窯賦
|
|
宋,呂蒙正,破窯賦
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;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, 家雞翼大飛不如鳥。 馬有千里之程,無人不能自往; 人有凌雲之志,非運不能騰達。 文章蓋世,孔子尚困於陳邦; 武略超群,太公垂釣於渭水。 盜跖年長,不是善良之輩; 顏回命短,實非凶惡之徒。 堯舜至聖。卻生不肖之子; 瞽叟頑呆,反生大聖之兒。 張良原是布衣,蕭何稱謂縣吏;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,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。 ..(詳內容) |
|
 |
不信正義喚不回,不容冤獄盡淪沉
|
|
不信正義喚不回,不容冤獄盡淪沉 謝心味律師
這則司法新聞報導引起個人注意的,是中國時報於九十三年九月十八日C3版所刊登,標題為【八度判死刑,黃志成喚回正義】,副標題為【沒錢請律師,自己寫狀子,更審無罪定讞,對司法又恨又感激】。如此聳動的標題對於身為律師的我,基於對人權的維護及執業的敏感性,不禁仔細地研讀此篇奇案內容報導,閱後使身為法律人的我有極大的感觸。關於此事件也有所感想,並將有感而發的心得..(詳內容) |
|
 |
理財- 來自簡單的實踐
|
|
理財- 來自簡單的實踐 普通件:謝心味律師:2005/2/16
被蘇洵【辨奸論】評論為兩大奸人之一的王衍,在歷史上留下將錢視為【阿堵物】的典故,這種自命清高漠視事實的人,導致西晉傾覆於劉聰之手,揭開歷史上南北朝局面的序幕,蘇洵為此留下【不近人情者,鮮不為大奸慝】的結論。看官你道我引出這個楔子是做啥事,是要告訴大家開門七件事既然是無錢不能自通,就不能將之視為俗物避而不談。因為大家已經了解財務..(詳內容) |
|
 |
愚溪詩序 柳宗元
|
|
愚溪詩序 柳宗元
灌水之陽有溪焉,東流入瀟水。或曰:「冉氏嘗居也,故姓是溪為冉溪」;或曰:「可以染也,名之以其能,故謂之染溪。」余以愚觸罪,謫瀟水上,愛是溪。入二、三里,得其尤絕者家焉。可能愚公谷,今余家是溪,而名莫能定,士之居者
,猶齗齗然,不可以不更也,故更之為愚溪。
愚溪之盡,買小丘,為愚丘。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,得泉焉,又買居之,為愚泉。愚泉凡六穴,皆出山下平地,蓋上出也。..(詳內容) |
|
 |
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
|
|
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
郭橐駝,不知始何名。病僂,隆然伏行,有類橐駝者,故鄉人號之「駝」,駝聞之曰:「甚善,名我固當。」因捨其名,亦自謂橐駝云。其鄉曰豐樂鄉,在長安西。
駝業種樹,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,皆爭迎取養。視駝所種樹,或移徙,無不活,且碩茂蚤實以蕃。他植者雖窺伺效慕,莫能如也。
有問之,對曰:「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了,能順木之天,以致其性焉爾。凡植木之性..(詳內容) |
|
 |
捕蛇者說 柳宗元
|
|
捕蛇者說 柳宗元
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,觸草木,盡死,以齧人,無禦之者。然得而腊之以為餌,可以已大風、攣踠、廔癘、去死肌、殺三蟲。其始,太醫以王命聚之,歲賦其二。募有能捕之者,當其租入。永之人爭奔走焉。
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問之,則曰:「吾祖死於是,吾父死於是,今吾嗣為之十二年,幾死者數矣。」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
余悲之,且曰:「若毒之乎?余將告於苙事者,更..(詳內容) |
|
 |
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
|
|
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
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。夫冀北馬多天下,伯樂雖善知馬,安能空其群邪?解之者曰:「吾所謂空,非無馬也,無良馬也。伯樂知馬,遇其良,輒取之,群無留良焉。苟無良,雖謂無馬,不為虛語矣。」
東都,固士大夫之冀北也。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,洛之北涯,曰石生;其南涯,曰溫生。大夫烏公,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,以石生為才,以禮為羅,罷而致之幕下,未數月也,以溫生為才,..(詳內容) |
|
 |
與于襄陽書 韓愈
|
|
與于襄陽書 韓愈
七月三日,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,謹奉書尚書閣下。士之能享大名、顯當世者,莫不有先達之士、負天下之望者,為之前焉。士之能垂休光、照後世者,亦莫不有後進之士,負有天下之望者,為之後焉。莫為之前,雖鉗而不彰;莫為之後,雖盛而不傳。是二人者,未始不相須也。
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!豈上之人無可援,下之人無可推歟?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?其故壓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..(詳內容) |
|
 |
賈誼論 蘇軾
|
|
賈誼論 蘇軾
非才之難,所以自用者實難。惜乎!賈生王者之佐,而不能自用其才也。
夫君子之所取者遠,則必有所待;所就者大,則必有所忍。古之賢人,皆負可致之才,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,未必皆其時君之罪,或昔其自取也。
愚觀賈生之論,如其所言,雖三代何以遠過?得君如漢文,猶且以不用死,然則是天下無堯舜,終不可有所為耶?仲尼聖人,歷試於天下,苟非大無道之國,皆欲勉強扶持,庶幾..(詳內容) |
|
 |
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
|
|
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
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際,何其愛民之深,憂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。有一善從而賞之,又從而詠歌嗟嘆之,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;有一不善從而罰之
,又從而哀矜懲創之,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。故其吁俞之聲,歡休慘戚,見於虞、夏、商、周之書。成、康既沒,穆王立而周道始衰,然猶命其臣呂侯,而告之以祥刑#其言憂而不傷
,威而不怒,慈愛而能斷,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..(詳內容) |
|
 |
留侯論 蘇軾
|
|
留侯論 蘇軾
古之所謂豪傑之士,必有過人之節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挺身而鬥,此不足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挾持者甚大
,而其志甚遠也。
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,其事甚怪;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,有隱君子者,出而試之
?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,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,而世不察,以為鬼物,亦已過矣。
且其意不在書。當韓之亡..(詳內容) |
|
 |
晁錯論 蘇軾
|
|
晁錯論
天下之患,最不可為者,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,則恐至於不可救;起而強為之,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。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,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,以求成大功。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,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。天下治平,無故而發大難之端。吾發之,吾能收之,然後有辭於天下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,使人任其責,則天下之禍必集於我。
昔者晁錯盡忠為漢,謀弱山東之諸侯。山東諸侯..(詳內容) |
|